欢迎访问绛县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 |

今日是:

文艺创作

那年上学在北山

【发布日期:2018-08-09 08:32】 信息来源: 作者:任卉 浏览次数:2787次

那年上学在北山

                                

山西绛县   任卉

 

时间追溯到1975年初春,经过贫下中农推荐和文化课考试,我怀着无比憧憬和喜悦的心情,进入绛县郝庄高级中学第5班上学,在这个注定短命的高级中学度过了2年时光,回味那段苦涩的青春岁月,至今让我刻骨铭心,值得我一生去珍藏……   



那时,为了响应“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开门办学、半工半读”的伟大号召,学校在北山上开办了“向阳分校”,开学后,我们在“郝庄公社革命委员会”所在地的学校本部只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同学们之间刚刚混了个脸熟,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学校就决定让我们第5班和第4班同学开始轮流上北山开垦荒地、种土豆、种玉米和高粱等,打窑洞创办“向阳分校”。

“北山”亦叫紫金山,学名绛山,海拔1115米,是绛县境内最高的山峰,由于它位于绛县的北边,我们习惯称之谓“北山”,而真名和学名被忽略不叫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阵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战前动员会后,同学们就像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样兴高采烈、欢呼雀跃,一副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的豪迈气魄,我们卷起铺盖,带上书本、脸盆、茶缸等学习、生活用品,打着印有“郝庄中学向阳分校”8个大字的红旗,喊着口号,徒步离开校园,步行2个多小时,来到了我们心目中向往的“向阳分校”。



那是多么荒芜的、凋敝的场景啊!至今想起来仍然叫人心有余悸!在一个光秃秃的山坳里,有一座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人留下的坐北朝南的小院,院内的北边有3孔窑洞,西边有2孔窑洞,全班20多名女生被安排住在院西边的一孔窑洞里,靠南一点的窑洞是灶房;30多名男生住在北边的2孔窑洞里,往东靠着大门的、比较大一点的窑洞便是我们的教室,南边是简易的男女厕所和猪圈,猪圈里有2只嗷嗷待哺的猪仔,是大师傅牛福禄提前上山打前站时捉来的;院门是用土坯垒起来的,门旁挂着不知谁在一块废旧的木板上用毛笔写着的“郝庄中学向阳分校”几个大字,让人看了感到既滑稽又寒酸;两扇用荆条、枣刺扎成的蓬户柴门阻挡着狼狗狐兔……在身强力壮的同学的带领下,我们爬到山上,一人拽了一捆干枯的野草,因没有炕,我们就把枯草胡乱地铺在地上打地铺,每天早晨上3节课后就开始吃饭,然后上山开荒地、打窑洞直到傍晚……就这样,我们远离了校园与家人,在荒芜凋零的偏僻山野开始了我们艰苦的高中生活……

理想的红旗一时高高飘扬在北山上,现实的生活却撕心裂肺于终日劳作的无奈之中。在山上,春天和秋后的那段短暂的时光还好过一点,到了冬天,北风呼号,天寒地冻,窑洞里冷如冰窟,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是太好,同学们都是一人一床被子,我们就想办法,两个人钻一个被窝,盖两层被子“打脚睡”,靠同性的体温与严寒抗衡;有时候不远处还传来阵阵狼嚎声,吓得我们一到晚上就把篱笆门紧紧地关上,不敢走出窑洞;到了夏天更难过,窑洞里就像蒸笼,脚臭味、汗死味几乎能把人熏倒,蚊子、苍蝇满天飞舞,跳蚤、臭虫横行霸道,胆子大一点的男生索性在院里铺个垫子,就睡在院子里凉快,害得女生们不敢出门方便,大热天只好方便在窑洞里的脸盆里。都说住窑洞冬暖夏凉,我们却没有一点儿舒服的感觉,也许是窑洞的土层太薄吧!



那时候没有汽车、没有摩托车,就连自行车也是稀缺的物件,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就像现在谁家有一辆豪华轿车一样令人羡慕,我们村七、八位同学的家庭条件都不算好,家里都没有自行车,其实我们也从没有奢想过骑什么自行车上学,每周一来回从山上到村里30多公里,全凭我们的双腿,我们称之为“11”号公共汽车,星期六吃过中午饭(有时候不吃),我们提上空空如也的娘用碎布块对起来缝制的馍布袋,乘“11”号公共汽车下山,天黑以前赶到家里,娘早已准备好了晚饭,狼吞虎咽填饱肚子,和爹娘“闲谝”一会,汇报汇报在山上的学习、劳动情况,听听家里的生产生活和爹娘的身体状况,爹娘、儿女们情深意切、互相鼓励,直到夜半三更……星期日中午,尽管当时生活条件不好,家里还是以红薯、土豆、玉米、高粱面为主食,白面很有限,但娘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精心地做一碗手擀面条,大葱炒鸡蛋,让我饱饱地吃一顿,然后把昨天就蒸好的玉米面和白面掺和在一块的“二面馍”装满馍布袋,又从咸菜缸里捞出几块“芥菜疙瘩”洗净,在案板上很麻利地切成丝放进一个瓷盆里,烧一点辣椒油浇在咸菜丝上拌匀,装进罐头瓶、放进当时很流行、用尼龙绳编织的网兜里,提起馍布袋和网兜,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关切地说:娃儿,不早了,上学去吧!说着,送我一起出了门。

到了村口的大槐树下,娘把馍布袋背在我的肩上,把网兜拴在馍布袋的背带上说:叫上你的同学们一块走啊。我“嗯”了一声,就像羊羔要离开羊妈妈似得恋恋不舍地转身走了。娘在我的背后又说:走大路不要走山路啊!我转过身向娘挥了挥手:知道了娘,您回去吧!

直到走了很远,我回过头来,看见娘仍然在大槐树下默默地伫立着、眺望着……



    上山的时候我们都是结伴而行。我和本村的5男3女8位同学集中后,就步行到西郝庄,叫上西郝庄的几位同学,再到东郝庄,同东郝庄的同学一起步行上山。有时候恰巧碰上这两个村放电影,我们会看完电影再上山去,记得看过的电影有《朝阳沟》《渡江侦察记》《奇袭》《上甘岭》等等,看完电影时候就不早了,我们几位男生在前面走,一群女生叽叽喳喳地跟在后面,我们踏着月光,讲着刚刚看完的电影里的故事,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望着夜空中的无数颗闪闪发亮的星星,莹火虫在飞舞,蛐蛐儿在鸣叫,有的同学“啊——啊——”地大声呼叫,四周的空野里便传来“啊——啊——”的回应声;有的男生故意呼叫着后面的女生的名字:“杏儿——小花——”四周便传来“杏儿——杏儿——”“小花——小花——”的回声,在朦胧的夜色里传出很远很远,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那时的夜晚是多么温馨而迷人呀,短暂的无忧无虑,使我们暂且忘却了生活的清贫、人生的磨难……当时虽然男、女生不接触、不说话,但在男生们的心目中,个个都充当着“护花使者”的角色……



当时山上的条件极为艰苦,最大的困难是吃水问题,人可以一天没有粮,不能一天没有水啊!在我们住处的北边翻过一架山有一个“螃蟹沟”,沟的上游有一股泉水,泉水冒出的位置有一个古人用石块垒起来的长1米多、宽60余公分的石槽,形似马槽,当地人叫“饮马槽”,因天长日久,石槽的周围被磨得又光又滑,饮马槽旁边的大石头上,有形似碗口大的“马蹄印”和三角形的“娘娘脚印”,传说这是关老爷饮马的地方。说来神奇,这一汪泉水总是把石槽溢得满满的,即使你用水桶连续不断地往外提水,石槽里的水位也不会下降,溢出的泉水顺着“螃蟹沟”“哗啦啦”地向下游流去,灌溉着一方厚土,滋润着一方民众……我们每吃一桶水,都要往返四、五公里,翻越一个山头,肩挑人抬,极其艰辛。为了保证有水吃,班主任崔老师把全班学生每4人分为一组,两男两女,每组每天要担(女生抬)10桶水,才能把厨房门口的那个大瓮灌满,3天轮换一组。那时我长得又瘦又小,挑起钩担,水桶根本就不离地面,领不起来水桶,幸好和我一组的魏小安是个壮汉,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担两桶水在山上走如履平地,在平地走疾步如风,这兄弟很讲义气,见我实在干不了这活就说:以后我在山上担,你在平路担,去的时候你担空桶就行了。魏小安同学很是让我感动了两年呢!同时我也感到崔老师在安排担水编组人员时确实考虑得很周全。有一次我们担水从山上下来,这里到我们的住处有四、五百米平路,魏小安担着水在前面走着,我空手在后面跟着很不好意思,就说:小安你歇歇,我来担这段平路吧!魏小安就把水桶放下说:好吧,你试试。我把钩担穗子的一边往左绕了一圈,一边往右绕了一圈,这样既缩短了钩担离地的距离,又能保持平衡,我担起了水桶,心想也和魏小安那样,钩担在肩上颤上颤下,雄赳赳、气昂昂,一步一步往前走,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蹒跚着没走几步,就感觉到肩上如负千斤,浑身稀软,双腿辫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水桶里的水直往外洒,魏小安见状着急地说:还是我来吧!你要担回去,会把水洒完的,害得我还得再跑一趟。说着,从我手中夺过钩担,担起水桶健步如风地走了……



这是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如果碰到下雨下雪天,道路泥泞,山路湿滑,我们就不能翻越山头到“螃蟹沟”担水了,就得到离学校不远的当地老乡挖的一个“天井”里担水吃。“天井”是当地老乡为了贮存雨水、雪水而挖的大约10米深、上细下粗,下面经过防漏、防渗处理的窨井,井口的平台是4块光滑的条石,上用2根碗口粗的木棍相互交叉,支起来一个轱辘,轱辘上缠着井绳,井绳下头系一个铁钩,叫井绳钩子,用钩子挂住水桶,另设一个机关,扣住水桶,防止水桶脱落。打水的人,站在井台上,把水桶挂在井绳钩子上,放进井口内,轱辘就转开了,水桶呈自由落体落到水面上,打水人就“咣当咣当”摇着井绳,桶在水面上一翻个,就灌满水了。急忙拉紧井绳,搅着轱辘一圈一圈地往上搅,因桶内水满,往上搅时,水桶摇晃,水往外溢,就听井筒内“哗啦哗啦”的水响,很有情趣。那时山上放羊的人很多,下雨或是积雪融化时,羊粪蛋子、杂草、树叶等都随着水涌进了天井里,水搅上来以后,上面会漂一层羊粪蛋子和杂物,同学们就用手把这些杂物从水桶里撩出来,才把水担回去。但每一次喝这样的水时,都感觉到有一股羊粪味儿,大师傅牛福禄开玩笑地说:喝这样的水有劲,同学们都能长得高一些、快一些。话虽这么说,他总是想办法找来白矾、漂白粉放入水瓮中,用来净化水质;做饭时,他总是放点盐,用咸味压住羊粪味儿。虽然天井水不好喝,可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担水那几天遇到下雨下雪天,这样就能减少翻山担水的苦头了。

记得冬季的一个下雪天,恰巧轮到我们这一组担水了,更巧的是魏小安有事请假,只剩下我和两位女生了。到了天井旁我说:魏小安今天不在,我搅水你们俩抬行吗?两位女生愉快地答应了。我学着别人打水的模样,把水桶放在井口边上,拿起井绳钩子正要往水桶上挂,不知是因为天冷把手冻次了,还是因为第一次打水紧张的原因,没有挂住水桶,却把水桶推进了天井里,只听见“咣当”一声,水桶就不见面了。吓得两位女生不住地叫:这可咋办呀?这可咋办呀?我更是不知所措,看着两位女生发呆。快去给崔老师说啊!不知哪位女生喊了一句,我才回过神来说,你们两个等着,我去叫人。便急冲冲地朝学校跑去。到教室一看,崔老师不在。又到宿舍,崔老师还是不在。来到灶房,见崔老师和大师傅牛福禄在炉火旁取暖,我战战兢兢地说:崔……崔老师,不……不好了,我把井掉进桶里了。听了我的话,崔老师和大师傅牛福禄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我如芒刺在背、满脸通红,心里很是泼烦,心想人家干了不冒烟的事,你们还没事一样“哈哈”大笑,真是的!这时崔老师说:你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把井掉进桶里?我一听一想,可不是吗?由于自己害怕和着急,竟然把话说反了,我说:不是不是,是桶掉进井里了。只见大师傅牛福禄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不要害怕,没事的!走,我帮你把桶捞出来。他拿起靠在窑洞门口的另一个钩担,和我一起朝天井那边走去。

来到天井旁,只见大师傅牛福禄把先前两位女生拿来的钩担和他拿来的钩担穗子全都卸下来,一只一只地固定在井绳的最下端,然后搅动轱辘,把钩担穗子放到井底,晃动着井绳,我们能听到钩担穗子碰到水桶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响声,大师傅牛福禄一提一顿地找着水桶。突然,我看到他提井绳的时候感到沉重,他说:找到了,找到了!慢慢的往上搅着井绳,不一会儿,不但水桶找见了还搅上一桶水来。在我心中感觉到天大的事被大师傅牛福禄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不由得一阵轻松,长长地呼了一口气。两位女生紧张的神情也舒展开来,竖起大拇指,“咯咯”地笑了起来说:牛师傅,您真厉害呀!谢谢您啊!大师傅牛福禄“嘿嘿”一笑说:这算啥呀?



在北山上,虽然生活清苦、学习烦闷、劳动无奈,但我们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难耐寂寞,憧憬未来,我们会在枯燥、无聊的时光里,用“苦中作乐”来消磨那艰难的岁月。春天,小草泛绿,杨柳依依,河水潺潺,小路幽幽,迎春花、杏花、梨花、桃花、山楂花相继开来,一簇簇、一树树迎风摇怡,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粉的、紫的漫山遍野;和煦的春风吹在脸上,就像娘那温暖的双手,在抚摸着婴儿的脸颊,同学们手捧一本书,或在花树下、或在小河边、或在山坡上、或在小路旁,背课文、记单词,恰似一幅田园风景画;夏天,鸡鸣狗吠,蛙叫蝉唱,泉水叮咚,百鸟啁啾,小伙伴们在一起,或在小溪里捉鱼摸虾,在夏夜挖知了猴、清晨抓嫩蝉,或偷偷溜进老乡的瓜园、果园,摘几个不成熟的瓜果桃李,塞进嘴里,不是涩得张不开嘴,就是酸得直吐口水;雨过天晴,我们会登上山岗游玩,白云就在脚下飘荡,我们追着白云嬉戏,却怎么也追不上;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硕果累累,五谷飘香,我们会约几个同学走进“螃蟹沟”,溪水哗哗,清澈见底,我们脱了鞋,站在溪水中,顺着“螃蟹沟”自上而下,轻轻的翻起溪水中的石头,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发现一个大螃蟹,正从翻开的石头下,横着穿行,这时候的我们眼明手快,“嗖”地一下抓住螃蟹,千万不能让它跑了,全然不顾螃蟹用它那大钳子夹不夹一下了,先逮住它再说;山岗上、田野里,同学们拽一堆干枯的野草或树枝点燃,把我们开荒种植的土豆挖出来扔进火堆里烧烤,有的同学掰几穗嫩玉米插在树枝上在火上烧烤,还有的同学满山遍野捉肥肥的蝈蝈、蚂蚱烧烤,半个小时左右,同学们就把烧好的香喷喷的土豆、玉米、蝈蝈、蚂蚱等从火堆里拿出来,相互争抢着吃了起来,弄得满嘴都是黑乎乎的,你望着他笑,他望着你笑,也其乐融融;女生们则在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的时候,按照老人们说的,仨仨俩俩地躲在大师傅牛福禄种的黄瓜、丝瓜架下,聚精会神地听着织女和牛郎约会时的甜言蜜语声;冬天,数九寒天,万木凋零,冰封千里,银装素裹,同学们蜷缩在窑洞里,围在炉火旁,听老师念报纸、读课文、讲故事、记公式、背单词;一场大雪过后,小院里顿时热闹起来,趣味无限,打雪仗、堆雪人、溜滑冰,更有的同学走出小院,面对群山,朗诵起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全然一副诗人的豪迈气魄,忘记了生活的困窘,忘记了青春的磨难……

就这样,我们第5班和第4班、第6班同学轮流在北山上度过了2年的高中生活,直到1976年10月,共和国的政治巨轮驶上正轨以后,那场荒唐的学习生涯才宣告结束,我们再也没有上过北山……



往事,俱成云烟;人生,就是一场经历。曾经耕耘的田野依然葱绿,山花依然烂漫,我们曾经燃烧的青春却变成了回忆……正是这一段段充满五彩斑斓的难忘的经历,才丰富、充实了我们的人生!


绛县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晋ICP备17012083号-1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绛山西街13号    山西云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82602000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