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绛县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网站首页加入收藏 |

今日是:

美文欣赏

骑车下乡滋味长

【发布日期:2021-03-30 03:00】 信息来源: 作者:山西绛县 刘玉栋 浏览次数:1443次

       我自幼爱好语文和写作,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试着写稿,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学和新闻稿件,连续多次获《山西日报》《运城报》特等模范通讯员。1983年,我被破例调到绛县县委通讯组,从事专业地方新闻写作。
怎样才能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寄望,多写稿,写好稿?我觉得,没有什么捷径,惟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火热生活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
       那时,县委机关党风、政风很正,骑车下乡搞调研、 帮助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我和其它干部一样,大多数时间骑自行车下乡采访。
       记得头一次下乡是到县东北端最远的大交镇采访。当时,农村刚实行改革开放,宣传务工经商能人是国家鼓励和报刊宣传的热门,我到镇上找到几个熟人,打听到镇上有个名叫李金玉的老农民,在家里办起食品加工厂的和沙发厂,觉得是个好典型,立马到他家里采访,亲眼看到他家庭工厂的红火劲。我当天下午回到县城,连夜写成《李金玉家庭加工厂年收入超万元》的稿件,很快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在全县引起不小的轰动。
       善于捕捉新闻是一个地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当年9月中旬,我意识到快到教师节了,报刊上定会掀起宣传报道农村学校教师的热潮,便主动与县教育局联系,了解到地处续鲁峪乡寄宿制小学民办女教师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典型后,骑车到县上最偏远的续鲁峪乡采访,到续鲁峪乡一问,学校离乡政府还有十多里,且都是羊肠小道,只得把自行车放到乡政府,徒步到学校。现场采访了那位女民办老师,由于当天时间太过仓促,采访的不够细致,我当晚住到续鲁峪乡政府,次日又去学校,  目睹了女教师无微不至关切学生的感人细节,写成4000多字的通讯《孩子们心中的妈妈》,很快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放,引起国家教委重视。不久,这位李姓民办教师被招录为公办教师。
       1985年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一号文件,绛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解放思想,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种植山楂苗。为配合县委中心工作,我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全县农村收集整理和宣传报道发展山楂产业的各类典型,一次,我以慕名骑车来到陈村镇卓子沟村采访在全县率先培育山楂苗致富典型李步青,了解到一位来自河南一位姑娘主动要求嫁给李步青弟弟的新鲜事,写成稿件,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李步青每天都会收到一麻袋来自全国各地求购种子种苗的信函。
       不久,我又获悉中杨村戈怀郞培育山楂苗成为致富冒尖户的事迹,利用星期天,骑车到他家采访到不少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撰写出《路,在他脚下延伸》长篇通讯,在《河东文学》头条发表,引起全社会关注。当年,戈怀郞被评为全国双拥工作先进个人,使其成为全县农民竞相仿效的对象,次年,全县有数千农户从事起山楂育苗产业,培育各类山楂苗上亿株,成为全国最大的山楂苗木生产基地。
       为把全县发展山楂生产情况宣传出去,我多次骑车下乡到山楂加工企业和专业户收集第一手资料,撰写成长篇通讯《一条铺满金子的路》在多家报刊发表;又写成消息《绛县发展山楂经济速度快效益好》,相继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中国食品报》发表,使绛县成为率先在全省致富典型。
时刻关注普通老百姓是我从事地方新闻始终坚持的工作方向。1986年,我在下乡中了解到郝庄乡北牛坞村加工废旧塑料致富的讯息后,骑车到该村,到许多家户看到加工现场,了解到该村党支部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实情,写出十多篇稿件,在《山西农民报》发表《北牛坞村废旧塑料加工》专版,在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人总要吃饭的,骑车下乡采访,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时间允许,我一般赶到乡镇政府机关食堂就餐,和机关里的人一样,别人吃啥我吃啥,餐后主动付给餐费。赶不上饭点,就在采访对象家里凑乎吃点。我本是农家出身,加上长期磨练,吃得早点晚点,好点孬点,都不算什么。
       在机关食堂就餐或在农家吃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对方都能把我看成自家人,什么话都敢对我说,使我能够及时了解下面实情。几十年过去了,我与很多采访对象及其家人处成的好朋友。2018年春,县政协请我当《改革开放四十年,故绛大地拓荒人》一书的主编,书中收录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在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省、市劳模的先进事迹。我根据县政协提供的名单,组织写作班子开始采访收集撰写。因部分改革开放早期闻名全县的典型已经作古,收集素材难度很大。由于我当早年从事地方新闻工作,与多名已经作古的先进人物均是老朋友,手头积攒下不少弥足珍贵的原始资料,便主动请缨,承担起八九十年代老典型范国璋、李兴裕、吴北平等模范事迹的撰写,按时完成县政协的委托的写作任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其中两篇被《中国报告文学》选用,在文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老一辈工作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早年告诫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财产万千,下有忠奸毁誉,笔下有人命关天”。我把它写成缄言,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作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行动准则,一是一,二是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采访,实实在在写稿。1987年秋,县有关部门接到某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反映西晋峪党支部书记李兴裕侵占集体财产的举报信。为澄清事实真相,我骑着自行车到该村走访当事人,弄清事情的原委,并在《山西农民报》发表《李兴裕的“罪状”》,赞扬李兴裕自掏腰包为集体办事的高风亮节。当年,该同志被推举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骑车下乡采访使我为我提供了接触群众,了解下情,接受锻炼、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学养和写作水平的绝佳机会。每年均有一百多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社会知名度逐渐提升。1988年,在全省新闻职称评定中,由于作品过硬,越过助理记者这道门槛,直接被评为新闻记者(中级职称)。
1995年,因工作需要,我离开自己钟爱的地方新闻事业,任绛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拿出从事新闻写作养成的习惯和练就的功夫,拟写出大量的文件、报告、领导讲话等公文,为领导当好了参谋和助手,年终考评时,被省委办公厅表彰为先进工作者,被县委授予“创新创业模范”。
       2007年,我退居二线后,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几乎跑遍分布在全县的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每到一处,均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相继收集整理、撰写出版长篇文化散文《古绛春秋》《古韵横水》,长篇小说《晋文公》《探花府》《大盐商》,地方志书《绛县信合志》《山西省涑水源头省级自然区志》《平阳府志绛县部分》《乔寺村志》等作品及《我国史前面积最大的周家庄遗址》《探密古倗国》《绛县,我国寿高德馨老人的尊称》《春秋时期河东地区诸侯国家》《周勃故里在绛县》《千年沧桑绛县城》等历史文化研究文章,以及《烈火金刚县大队》《飘扬在东华山巅的革命战旗》等革命斗争故事。被吸收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被评选为绛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绛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磨砺使我经历的不少事情在记忆中淡漠,惟有当年骑车下乡采访,经受锻炼的美好时光经常浮现在眼前,时刻提醒鞭策着我像过去那样,做一个严于律已、勤奋工作的人。

绛县科学技术协会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晋ICP备17012083号-1

地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绛山西街13号    山西云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晋公网安备 14082602000027号